17年,比特币火了,价格大起大落,购买还非得美元;区块链火了,大咖们言必谈区块,概念股也是一涨再涨;就连拉美那个改革急先锋韦内瑞拉也火了,据说人家都要发行“石油币”了……
区块链,是不是又一个信息化新技术风口?作为一枚信息化小兵,我们该如何看待应对?大家雾里看花,小编更是懵懵懂懂。
新年伊始,带着诸多困惑和不解,小编再次请教清众科技战略发展中心梁双龙总经理。
小编:梁总,最近区块链太火了,也看了很多朋友圈转载的相关文章。但读完之后仍然是一知半解、不得要领。到底区块、区块链是什么呢?
梁双龙:在数据库和通讯技术中,“块”就是一组数据,如我们在通讯协议中的报头、报文等。这些数据块,可以有不同的标识方法,“区块”就是一种以“谁生成、发给谁”等为基本特征的数据块标识方法。我们知道,数据的目的是要表征具体场景下的事件,这个事件至少要包括物质、主体、时间等要素,但是单独的事件记录价值有限,必须在数据生成、流转、应用等维度上建立一种链接,记录多个事件才更有价值,这也就是“区块链”。
上边只是一种通俗的描述,较学术一点的定义应该是:区块链,是一种分布式账本技术的总称,包括分布式网络、数字密码技术、共识机制等等。而更加全面定义可以参照国家工信部发布的《中国区块链技术和应用发展白皮书2016》:区块链技术是利用块链式数据结构来验证与存储数据、利用分布式节点共识算法来生成和更新数据、利用密码学的方式保证数据传输和访问的安全、利用由自动化脚本代码组成的智能合约来编程和操作数据的一种全新的分布式基础架构与计算范式。
简单理解,区块链就是一种记账方法。过去我们记“白纸黑字”账,凭证的获得、账本的建立、流水的表达、借贷关系的确认等需要签字画押、居间做保、第三方审计等过程,现在我们记电子账,也需要相应的过程。
小编:记账,不就是财务范畴的东西吗,也构不成一个“风口”呀!
梁双龙:区块链是一种记账方法,只是一种形象的表达,准确的表达应该是一种记事方法,每个区块记录的就是一个事件。这些事件可以是一次物品购买行为,可以是一次货币收付行为,可以是一次文件流转行为,可以是一次田间作业行为,甚至也可以是您在微信上的一次对话……
总之,区块链,作为一个技术大集成,其独特的分布式记事方式,可以包括我们日常工作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行为事件,足以成为新一代信息化技术的一个“风口”。这个“风口”的特征就是实现价值互联、赋能各个方面、引领数字经济!
小编:原来区块链就是一种记事方法,那为什么又要去中心化或者分布式呢?
梁双龙:理解去中心化思维,首先还要先从对人性的审视入手。一方面,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一路走来,其战力和效率、发展和壮大一直伴随着一个个不断强化的中心化组织。“二人就需要一个中间人、三人就需要一个小组长”,这些烙印已深深植入我们的记忆而成为基因。而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自主自我意识也在一步一步的唤醒和强化,二战以后特别在西方世界,自由主义、无政府主义思潮几度泛滥。人类自己已然成为一个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矛盾的混合体。无论民主还是独裁,都承认一个中心化的组织,只不过这个组织的运行机制不同而已。而无政府,作为民主的终极阶段,包括无国家、无边界等,其核心理念就是去中心化。
其次,我们也必须看到,中心化组织或信息系统,确实存在许多问题:
●安全可靠问题。一个数据中心,即便有灾备和冗余,仍摆脱不了“单点故障”问题的困扰。
●业务透明问题。中心化集权,需要神秘感来维持,无法实现真正的透明。
●社会信任问题。社会运行机制,硬的方面是物的流转机制,软的方面就是信任的传递机制。当下,社会信用的实现方式就是“权威机构背书”这一中心化的机制,由于失信担保的问题,个体是无法真正为个体进行信用背书的。中心化组织,用1个或几个人的共识,很难代表大家的共识。
●业务连续问题。管理,无外乎管人、管事、管物。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现行机制下,管人、管事、管物链条上的业务是碎片化的,在制约数据共享的同时,也加剧了安全可靠、业务透明、民主共识等问题。
中心化组织,只能通过机制强化,部分解决以上问题,而不能彻底杜绝。迫切需要一种多中心、分布式的信息机制,革除中心化组织的诸多弊端,实现社会组织机制的跃变和再造。
小编:您讲区块链会实现价值互联、赋能各个面面、引领数字经济?
梁双龙:是的。
首先,回顾上世纪60年代以来的信息化发展脉络,大致经历了单机独干、局域网络、互联网络三个阶段,这些阶段的主要特征就是数据流转,数据价值的体现并不充分。特别在当下,互联网高度普及,人人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甚至出现了如《人民日报》经济版周刊所描述的“数据裸奔”“信息无主”现象。而区块链,由于其分布式技术框架下的共识机制所获得的信任强化,由于其链式数据的可追溯性,数据的可信可用价值将被极大的提升,因此,我们也讲:区块链,开启了“价值互联网”时代。
其次,由于价值互联的实现,人类生产生活的各个面面讲被赋予新的动力、发生很大的变化:
◆组织管理赋能。基于区块链技术,使分列的中心化组织实施有效的信息协同,达成信息共享、链条完备、自我认证、责任可追溯目的。从而,通过技术机制和手段,解决现有的体制问题。
◆平台运营赋能。公共服务平台,无论是科技创新类的,还是工作协同类的,还是线下服务线上化的,由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普遍存在活性不足的问题。通过平台代币机制,如扶持资金转换为业务代币,一方面可以激活平台活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政府的扶持政策更科学和有效。
◆公共设施赋能。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推行,物联网前端、关键信息设施、云和大数据设备数量将进入又一个爆发阶段。基于机器的智能合约,为以上设备的安全管理、运维管理提供了精准、高效的技术手段。
◆终端设备使能。物联网应用的普及,将带来又一次带宽困局,将催生边缘计算的实用化。物联网设备的中心化应用,实际上是对数据资源极大的浪费。通过区块链技术,可以很好地建立起物联网终端的共享机制,从源头上消除数据信息孤岛。
◆信息安全使能。基于区块链的安全和信任解决方案,将构建起崭新的网络和信息安全产业终端产品、解决方案、运营服务新生态
再者,19大报告首次把数字经济提高到战略性新型产业的高度。什么是数字经济?数字经济,就是指基于价值数据的对现行经济、管理、社会、生活等活动的重塑,就是要建立个体、企业、社会、政府和谐共赢环境的数字化可信社会运行体系,就是我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弯道超车的一次大机会。
数字经济,需要一个数据价值保障的基础体系,通过对社会生产、生活、管理各个方面的赋能,实现战略转型目标。所以,我们说,区块链是数字经济不可或缺的引领力量!
小编:哈哈,您讲的太好了,貌似前途光明!
梁双龙:不然,问题还是很多。
首先,是“三角悖论”。是说现行区块链技术,由于其串行处理、持续认证、加密冗余、分布式存储等,在效率、安全和去中心化程度上只能求其一二,不能三者全得。
其次,是区块链泡沫。在开放的资本市场上,每轮新技术的诞生都会催生多轮产业泡沫甚至金融欺诈。这个,行业专家可以理解,但是广大的社会民众难于理解也难以应对,所以会有一个泡沫、监管、再泡沫、再监管的螺旋式发展过程。我非常同意《人民日报》经济版周刊的意见,要坚持技术和应用创新,而不是集资创新。
再者,是创新方向。前面我已经谈到了人性矛盾的方面,极端去中心化的思维也不符合人性的诉求。另外作为一个最大的中心化组织,国家和以国家信用背书的货币未来还会长期存在,真正的无政府化比特币终会是一个乌托邦市场。所以,对于区块链,我们还是要沿着技术的完善和应用的丰满两个角度去发力,横向无止境、纵向无止境,创新空间巨大。
小编:您刚才谈到了比特币和代币,我还看到了TOKEN和ICO 等区块链新名词,能不能帮大家梳理一下?
梁双龙:好的。
分布式技术出现时间已经非常长了,我们在校期间已有相关的课程。从08年金融危机中,中本聪认知并强化了“货币被少数人操纵将应发危机”的思想,所以基于互联网空间的跨国界、无政府、限量发、众监督的比特币应用而生,这和后续的各种代币(TOKEN)一起构成产生了区块链的1.0时代,其基本的特征就是虚拟货币或代币。目前,大量报道的区块链欺诈,还大量集中在虚拟货币首发募集(ICO) 领域。
区块链技术向大金融领域延展,提出了超级账本和智能合约概念,以太坊等各种区块链组织应运而生,催生了区块链的2.0时代。这个时代的典型特征就是如股权、债权等虚拟资产的管理。
区块链技术向非金融领域延展,任何社会活动被分解为一个个超级账本记录,通过链接和共识实现给社会管理与活动的赋能,这就是当下的3.0时代。
另外,许多专家也并不认同用“去中心化”来表征区块链技术,认为应还原其“分布式”(Peer to Peer)的本质。按照这个思路,依据行业生态不同,区块链还被定义为:无中心公有链、多中心联盟链和单中心私有链。所以,我们说,区块链并不等同于比特币,区块链是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和基础架构,而比特币仅是区块链的应用之一。
小编:梁总,我知道您一直在关注区块链的发展,目前情况怎么样呢?
梁双龙:是的。
一方面,过去一年区块链确实够吸引眼球。年初中国人民银行高调宣布正式成立数字货币研究所,年尾委内瑞拉宣布推出“石油币”,两大事件推动下,各地行业峰会不断、巨头纷纷跨界入场、各类媒体争先报道、大量社区和公众号进入视野,确实有区块链元年的滋味。
另一方面,还看不到可行的实质性应用。从已公布的从业信息和研究方向看,大量的区块链从业公司还集中在各种元币和代币等欺诈横行、监管严厉的1.0领域,确实看到了一些金融支付、数字资产、社会公益等2.0范畴的项目,3.0领域的应用大多还停留在社区交流讨论阶段。
大方向上看,区块链技术会有一个民间引领、政府推动、社区化学习、开源化源推广的特征,所以17年区块链的热络,对于分布于各种行业场景的广大产品和技术从业人员而言,更是一个难得的恶补入行、占位入区的机会。而这个现象之下,18、19,我相信将会看到越来来越多3.0范畴项目的发布和落地。
小编:梁总,清众科技就是你说的“分布于各种行业场景”的从业公司吧,我们这方面的研究有那些呢?
梁双龙:是的,目前看,清众科技就是这样的公司。公司在质量安全管理、品牌营销服务、信息安全管理、社会信任管理等公共服务领域,存在许多服务场景,更适合联盟链应用。沿着这个方向看下去,我们是“您身边的大数据应用专家”,我们也是“数据价值的搬运工和冶炼者”。
以质量安全追溯公共服务场景为例。图一描述了传统追溯技术的数据信息机制,图二是基于区块链的追溯技术的数据信息机制。
我们看到,传统追溯技术一直存在追溯链条难完整、数据信任难建立、共建共享难实现的天然缺陷。如果我们能建立一个跨行业监管、跨企业主体、跨生产消费区域的质量安全追溯联盟,用区块链技术把各主体的中心化系统链接起来,就能很好地解决以上问题。
当然,还需要研究一些模型化的东西去建立其作用机理。
小编:原来我们清众科技也有这些高端化的研究呀!
谢谢梁总为大家恶补了这么多“区块链”的东东,相信大家也会受益多多。
总之,区块链技术,由于其价值互联的独特魅力,已经成为新一代信息化技术的“风口”,必将推动我们加速拥抱数字经济未来时代!